6月21日星期六,时逢夏至,北京早晨的阳光明媚灿烂,长江文化讲习堂第二轮第一讲如约而至,我们重逢在解浩然老师的《守正创新谈中医》第一讲:中医——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
用现代语言把中医说清楚
开篇是杨海鹰老师和刘力红老师对同有三和中医的寄语,浩然老师说,他正在尝试做的正是杨海鹰老师的寄语:告诉世界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样的。 既然是“世界”,那就不只是中国,而要想让中国之外的世界相信中医,就不一定从《黄帝内经》、阴阳五行讲起,而是从中医的基础研究——生命的构成讲起。 “世界”还包括指今天的时代,因此我们要用现代的语言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新说清楚中医是怎么回事,这样才能够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能的中国方案。
粗谈中医的生命观
解浩然老师接着就讲到了生命观的重要性,生命观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因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看世界啊! 从空间上来讲,机械唯物主义会认为生命就是这个肉体。而从时间上来看,黄河、长江就是那几十公里的河床呢,还是流经这条河床的水体?也许生命只是流过这条河床,经过之后它还会继续往前流呢? 如果我们能以真正开放的科学精神,将生命的空间和时间打开,就会发现生命具有的无限可能性。 浩然老师接着从“同有三和中医”名称的由来,讲到了其中蕴含的生命观:“三和”包含外三和与内三和:外三和即天地人,内三和指性心身。 讲了传统的“性心身”或者“神气形”生命观后,进一步引入了以现代语言表达的三位一体生命观,即每个生命由主体、能体和肉体这三个部分构成,以及“生命的显隐两态”,为我们呈现了实相视角下以现代语言表达的对生命更为全面、立体的认知。 而不显现的主体,也就是我们看不见的“心神”,处于生命的上游,是更高的生命层次,其在生命中处于主导的地位。 紧接着浩然老师引出了一位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 “flow”概念,其本意为液体的流动,这一概念被译为“心流”,描述的是人在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时,那种如行云流水般的专注与忘我状态。 浩然老师讲了两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对“心流”加以阐释。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了七个小时,不仅毫无疲惫之感,因其带着满腔的热忱以精湛的医术全心去拯救生命,反而沉浸在一种幸福的心流状态中。 第二个例子是攀岩者,尽管攀岩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运动,稍有不慎便可能粉身碎骨,但许多攀岩者却对此乐此不疲。究其原因,并非单纯追求刺激,而是在攀爬过程中,能够全神贯注、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每一个动作,聆听风声与心跳声,与自己生命的深处进行对话,感受到生命不断向上攀升的可能性。 听完后小编恍然大悟,原来“心流”就来自于“隐在生命态”,老师生动形象的解说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“生命显隐两态”。
以显隐范式看传统文化的学习
在讲座中,浩然老师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——吃黄皮,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体验式学习与概念式学习的区别:即便我们从未品尝过黄皮,也能够凭借书本知识对其口感的描述倒背如流,但这种脱离实际体验的学习方式,并不能真正让我们知道黄皮到底是什么味道。 老师提到,知识本质上是“动词”,而非“名词”,它不是死板的、静止的,而是鲜活的、动态的。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知识当作一个个孤立的概念去记忆,而应该去体验、去运用,让知识在实践中流动起来。 小编非常钦佩解浩然老师的学识。实在难以想象,老师是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。同样令人捉摸不透的是,老师究竟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,能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,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全部涵盖,而且讲解得生动有趣、引人入胜。 似迂而反捷的U型学习 之后浩然老师讲到了“精神熵增”:一切系统,自发状态下都会走向无序,即“熵增”,人的心智系统也不例外。我们往往太过关注学习对象,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——人的心智系统。 《士兵突击》里许三多和成才的故事,恰好印证了这种“似迂实捷”的学习智慧。许三多像块沉默的磐石,看似笨拙地重复着“修路”“抡锤”这些最基础的训练,但正因这份纯粹,他的每个动作都扎实得能刻进骨子里。 反观成才,把“要当最强兵”拆分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,今天练射击、明天学战术,像只敏捷的猴子在技能树间不停跳跃,看似高效,却在草原演习中暴露了致命缺陷:当所有预设目标失效时,他连“为什么要坚持”的根基都动摇了。想快的却越走越慢,慢慢走的反倒越来越快。 在课程的尾声,浩然老师给出了他的诀窍:在状态,有所觉。操作改变状态。抓住一切动心时刻,把分析习惯转变为操作习惯。